充电重卡占比逐年攀升!换电重卡还有未来吗?

方得网 2025-04-07 1499字 0

方得网 原创

新能源重卡技术路线加速分化,充电模式“上位”成主流,换电重卡还有未来吗?

交强险数据显示,2022年至2025年前2月,充电重卡在新能源重卡市场的占比从37.6%跃至63.3%,而换电重卡的市场空间持续收窄。这一分化轨迹,与早年电动公交车领域“换电昙花一现、充电终成主流”的发展路径高度相似。

未来,换电重卡是否会被彻底边缘化?充电模式能否一统江湖?

充电占比逐年攀升

近年来,充电重卡在新能源重卡市场占比逐年攀升,而换电重卡的份额则持续下滑。

屏幕快照 2025-03-14 下午7  

交强险数据清晰展现了这一趋势:2022年充电重卡占比37.6%,2023年首超换电重卡升至43.2%,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57.5%,2025年前2月更以63.3%的占比稳居市场主流。反观换电重卡,其份额从2022年的45.7%逐年下滑至2025年前2月的30.9%,市场收缩态势明显。

充电重卡的快速扩张,首要驱动力在于技术迭代升级。充电重卡早期因补能效率低饱受诟病,但快充技术的突破扭转了局面。例如,宇通600度电动重卡采用双枪600A快速充电技术,从20%充至90%仅需65分钟。与此同时,电池容量从早期的282kWh提升至600kWh,单次充电续航可达500公里,既满足了中短途干线运输需求,也削弱了换电模式的补能优势。

另一关键因素是购车成本的大幅下降。近年来,动力电池价格从1200元/度降至当前的600元/度左右,带动充电重卡购置成本大幅降低。以420度大电量车型为例,其售价从2023年的70万元降至2024年的45-50万元区间,价格优势进一步凸显。

7711741938193_  

应用场景的拓展同样巩固了充电重卡的市场地位。充电重卡早期多集中于港口、矿山等封闭场景,但随着500度、600度长续航车型的普及,以及充电桩灵活布局的便利性,其应用范围已延伸至500公里运输半径的中长途干线。相比之下,换电重卡因换电站布局密度低、跨车型兼容性差,仍局限于短途固定线路,场景拓展能力明显滞后。

换电发展后劲不足

换电重卡曾被视为电动化转型的“捷径”,但其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已日益凸显。

回顾历史,2012年前后换电模式在电动公交车领域一度风头无两,北京、广州、青岛等地曾大规模推广。然而,因换电站投资高、电池标准不统一、运维复杂等问题,至2020年后换电公交几乎消失,充电模式成为绝对主流。这一历程预示了换电重卡可能面临的结局。

7721741938304_  

当前,换电重卡面临多重现实挑战:其一,投资门槛高。单座换电站建设成本超500万元,且需配套电池储备,对中小车队而言资金压力巨大;其二,标准化缺失。电池规格、接口标准尚未统一,导致换电站仅能服务单一车型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;其三,运营效率不及预期。实际运营中常因排队、电池调配等问题导致补能时间延长。方得网调研发现,不少换电站日均服务能力不足50车次,效率甚至低于充电桩;其四,政策依赖性强,市场内生动力不足。

图片 1  

未来,换电重卡或只能在特定场景实现“有限生存”。例如,国家电投等央企通过“自建换电站+规模化车队”模式,在港口、钢厂等场景实现局部盈利。然而,这类项目多具战略示范性质,难以复制到开放市场竞争中。

新能源重卡市场的竞争本质是补能效率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较量。充电重卡凭借快充技术突破、网络兼容性强、成本持续下探,正从“主流”迈向“垄断”;而换电重卡虽在特定场景中仍有生存空间,但其高昂成本与标准桎梏注定了“小众化”命运。

未来,随着快充技术的普及和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,充电重卡将进一步巩固主导地位。对车企与运营商而言,押注充电生态的完善,远比追逐换电的“理想化高效”更具现实意义。或许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:“市场从不相信情怀,只相信算得清的账。”

责任编辑:杜玉娇